■记者 杨微微 郑智建 程春阳
2021年,我市把“推进农村道路提升建设、完成农村公路路面大中修50公里”列入“十大民生实事”,足见政府对这项民生工程的重视。然而近日,云周街道朝阳村村民反映,村内沿江路路面破损严重,维修施工过程一波三折,现在道路破损面积越来越大。
路面破损,村民交了钱却无人来修
3月11日,记者来到朝阳村沿江路。在“上少线”与“沿江路”交叉口处,路面破损严重,其中最明显的一处路面裂缝宽10多厘米,最深处达20厘米。此外,道路临河,岸边路面有下沉的趋势,存在塌陷的隐患。途经此处的车辆都小心翼翼地躲避,在路上走起“S”形。货车司机张礼益说,开车从这里路过要很小心,尤其是两车交会时要特别注意,蛮危险的。
沿着沿江路往南走,一路上,大大小小的坑洼有十几处,而且道路狭窄,遇到两车交会,车辆无法避过坑洼处,只能颠簸前行,发出刺耳的声响。
据村民介绍,此处道路破损已经有五六年了,但无人维修,也无人管,给车辆和行人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2021年,云周街道曾把该路的修补计划提交到交通部门,道路所在的朝阳村也自筹了41万元修路资金,上交到交通部门。钱交了,修路却迟迟没有下文。“2021年5月份交了钱,一直到11月份也没见人来修。我们从9月份开始向街道反映,街道向交通运输局反映,但还是没有结果。”朝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叶曙光说。
修路要“排队”,村民等不及
破损的路面为何迟迟没有启动维修施工?记者找到了负责2021年农村公路提升工程的业主单位——瑞安市公路与运输管理中心。中心副主任张建森介绍,以前村级道路管养由各乡镇自行实施,2020年开始,我市把村级道路集体打包,纳入主管部门集中实施养护,2021年8月交通部门将33条村级道路修复工程打包进行了招投标。
“整个项目共有30多条路,施工队于2021年8月底左右进场施工,不可能30多条路同步进场施工,要按计划分片逐步实施。”张建森说。
分片进场施工,意味着朝阳村这段路修复工程要等上一段时间。但村民们有些等不及,他们看到的是,交了钱,却迟迟等不来施工队,而破损的道路面积越来越大。2021年11月,村民提出要求退还自筹资金,村集体自行组织修路。
对此,张建森的回复是,这条路已经打包在全市道路维修招投标标书中,根据合同,如果需要退款必须等到全市工程完成结算后才能进行。根据合同,退款要等到2022年年底。
钱交了,修路却遥遥无期;想退钱,却要再等一年。自筹资金不退回,村民想自行修路也无法开展,就这样,这段破损的道路越来越破。那么,这项工程到底何时能启动呢?据张建森介绍,这条路其实已于2021年12月份进场施工。
2021年12月26日,村民在交了维修款7个月后,终于盼来了施工队,然而在拆除路面石块时,新问题又出现了。
新问题不断,施工一波三折
叶曙光介绍,当时村民问施工队,这些拆下来的石方如何处理,他们说运回去卖。“我说这是我们村里的资源,你们不能运回去卖。双方存在争议,再说马上要过年了,所以就让他们先把工程停下来。”
对于废旧石料的争议,记者从市公路与运输管理中心了解到,合同中曾明确拆、挖除后的可回收材料归施工方所有,并不存在“纠纷”一说。““如果要把可回收材料给村里,对施工队会造成比较大的损失。”张建森说。
既然合同中已经明确,那么双方都应该按合同约定执行。由于沿江路迟迟没有修复,导致路面破损面积不断扩大,原先招标的14000平方米已经扩大到16000平方米,而新增的破损面积并不在此次修复范围之内。这又带来新的问题。“工程延迟了这么久,那么边上那些新增的破损路面是不是也帮我们修复?”叶曙光说。
三方协商,工程继续进行
3月18日,市交通运输局、云周街道、朝阳村三方召开会议,协商新增破损路面修复等问题。
云周街道城市建设管理工作人员虞理炜表示,三方坐在一起谈了,村里决定工程要继续做,尽量把进度赶上来。工程增量这部分,市交通运输局也表示,增量部分可以按照原来政策,村里出一部分资金,剩下部分由国债补贴。
据了解,3月23日,施工队已进场施工,对沿江路破损路面进行修复,预计5月中旬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