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机械臂可真灵活!” “这献花展现的是‘铁汉’柔情啊。”12月9日凌晨,发现团走进东方站作业现场,一场特别的欢迎仪式引来了大家的驻足。
只见现场工作人员让机械臂“手捧”一束鲜花,在操作手控制下,机械臂缓缓举起、转身、舒展,鲜花在空中跨过围栏,送到发现团成员代表面前。
这台献花的“主力选手”名为多功能轨道作业车。据介绍,该台多功能作业车,是由金鹰重工铁路装备公司整体打造,在GCY-300Ⅱ型重型轨道车后端加装了5个自由度的机械臂,通过快换接口可配备不同的作业装置,犹如“变形金刚”,满足不同的作业需求。
该车的投用极大地提高了作业效率。以砍青修枝为例,根据树木植被的复杂状况不同,修枝效率在每小时1.5至3公里。过去需要30至50人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3个人来操作即可。
今年11月,海口综合维修段开始使用该车,这也是海南铁路首次使用该种设备进行铁路综合养护作业。海口综合维修段是综合高铁和普铁并涵盖工电供专业的综合维修站段。
自成立以来,该段不但在机械设备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创新,对于职工素质培养也大力提倡一专多能。
“我们会组织跨专业考试,考试合格上岗后,我们的作业人员既具备线路专业的操作技能也具备信号专业的操作技能。这是一体化的一个优势,可以提高我们的作业质量和工作效率。”海口综合维修段东方综合维修车间主任张贤说。
当晚,发现团的“重头戏”就是观摩该车间的道岔工电联整作业。在东方站场的线路上施工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起道、脱杆、捣固、操纵道岔、测试数据,铁路职工们干的热火朝天。
由于该设备涉及工务、电务两个技术专业,这就需要安排工务和电务两个专业的人员现场进行联合整治,这正是海口综合维修段生产一体化的有效探索。
“高铁白天动车组运行,铁路维修养护工作只能安排在夜间进行。我们从22时多开始点名、分工、准备工具、上车出发,到作业地点、上线作业、收工返回,整个作业过程大约需要七八个小时。”车间党支部书记邓忠辉说。
站内不远处,车间安排的另外一组人员在进行轨道精调作业。只见他们有的用电子轨温计对轨温进行测量,有的用电子道尺逐根轨枕检查轨距和水平,并用石笔在轨面上进行标注,画撬、扒撬、捣固……一项项作业按程序、按标准有序进行着。
“为保证线路平顺、稳固,需要进行人工捣固,这是确保线路质量的重要关口。”该车间主任张贤说,“一点不差、差一点不行,这是高铁人的作业理念和标准。”
90后的张贤,虽年纪轻轻,但已在海南铁路服务10年。10年间从一名普通职工成长为车间技术员,再到现在的车间主任,过硬的技术实力是他管理中的底气所在。
当记者问到他为何如此“痴迷”于技术时,他严肃的脸上露出了憨厚的笑容:“科技保安全嘛,我们高铁作业最重要的就是严检慎修,一体化之后对我们的技术能力要求更高。而且作为海南本地人,能见证海南铁路的发展,用自己的行动为海南自由贸易港作贡献,我觉得很自豪。”
“今天晚上体验了铁路人的天窗修,这些幕后人员非常伟大,他们真的很辛苦。平时坐在高铁上就如如履平地,完全没有想到背后有这么多人的付出,我觉得铁路人为人民服务的这种伟大精神特别值得弘扬。”海口网记者吴怡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