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只有一只腿可以走路,你能做什么?
在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的赛场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分布在各个冬残奥村和竞赛场馆,每当运动员的轮椅或假肢发生故障,需要维修时,找他们准能解决,他们就是奥托博克轮椅假肢维修站的技师。如今已39岁的海因里希·波波夫就是其中一员。
与其他大多数维修技师都是健全人不同,海因里希·波波夫是一个假肢使用者,也是一位残奥会冠军。从残奥会冠军,到假肢维修技师,海因里希·波波夫用拼搏、热爱和奉献,诠释了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海因里希·波波夫的童年中,假肢曾是一段痛苦的回忆。在9岁那年,他因一场意外失去了小腿,那时只能每天坐在家里,透过窗户看着外面的小朋友在踢足球,心里的难过之情溢于言表。“失去小腿之后的痛苦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来我意识到,运动是我最好的解药。”

海因里希·波波夫接受记者采访,讲述自己的故事。
长大后,假肢成为了海因里希·波波夫在赛场上最亲密的“伙伴”。2008年,海因里希·波波夫来到北京参加残奥会,开启了他职业生涯的新起点。对体育的热爱推动着他在之后的8年时间里不断尝试突破自己。2012年,经过4年的准备后,在伦敦残奥会的赛场上,海因里希·波波夫终于获得了梦寐以求的金牌。他的追求不止于此,2016年,在里约残奥会他夺得跳远项目金牌。
在追逐冠军的过程中,海因里希·波波夫越来越能体会到,残奥大家庭中互相帮助、共同成长的温暖,退役后他选择假肢维修的工作,去帮助下一代运动员变得更快、更强。
假肢对于残疾人运动员来说就是“左膀右臂”,对于一个优秀的假肢维修技师来说,不仅要具备快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还要能与运动员保持充分的沟通。“我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运动员和技术官员之间的桥梁,我知道如果假肢存在问题,运动员会非常不安,我需要与他们沟通,安抚他们,告诉他们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海因里希·波波夫表示,“运动员在比赛前都会有很多不安,会认为器械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实际上这些器械已经和他们一起训练了很多年,这个时候轻易更换并不见得是好事。”
在北京冬残奥会的赛场上,像海因里希·波波夫一样的专业技术人员还有40多名,他们隶属于北京冬残奥会服务供应商奥托博克,来自12个国家,全天候为运动员免费进行日常设备维修、维护。他们专长于不同的部分,有的精于假肢维修,有的擅长轮椅焊接,还有的会坐垫缝补。截止到3月6日,奥托博克三个赛区总计维修231次,其中服务运动员150次,赛事官员40次,其他维修18次。
冬奥会刊记者 孔文燮 摄
更多内容尽请关注冬残奥会会刊

流程编辑:U022